产品详细
自成立之初就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油开发中心”)从实事求是出发,靠科学技术进步立身,向技术创新求解,积极统合内外部力量集智攻关,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浅层到深层、从稠油到低渗各类难动储量的有效开发。
石油开发中心不断强化科学技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支撑作用,坦然面对难动用储量开发带来的挑战,坚定不移靠科学技术创新拓资源增加产量、提升效益,稳步实现高质量勘探开发。
近年来,油藏品位日益降低,储量难动用逐渐成为各个油田开发的“常态”。因此,如何积极推进解放思想、技术进步和机制变革,持续推动难动用储量合作开发迈上新台阶,成为摆在石油开发中心面前的一道难题。
“观念一变天地宽”,走上科学技术创新之路的石油开发中心,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攻关方向紧扣生产需求,聚焦瓶颈制约,统筹推进中心重点项目攻关,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增强技术创新支撑力。
该中心聚焦高质量勘探抓创新——瞄准特低渗透油藏、浅层稠油油藏等重点领域,加快渤南北带砂砾岩、东营北带浅层等项目攻关进度,为阵地突破、储量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该中心聚焦效益开发抓创新——围绕特超稠油和特低渗透等低品位储量的高效动用问题,攻关形成了HDCS强化采油、钻完井一体化、砂砾岩大规模压裂等一批支撑效益上产的杀手锏技术。
该中心聚焦安全绿色抓创新——紧扣安全清洁生产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全面推广隐患治理、污染防治等技术,加快低品质天然气热电联产绿色技术、原油装车挥发气高效回收技术、抽油机变频动态调压综合节能装置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全面提升本质化安全环保水平。
该中心深入推进数智赋能提升——坚持以数智赋能推动发展提质聚焦油藏经营,强化高效协同,全力打造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升级版;健全“湖仓一体”数据湖服务体系强化数据治理、大数据应用,提升数据全链条服务能力。
该中心持续推进智能油田建设——深化“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模式,推进投资成本一体化、价值管理系统等上云上平台,开发新井项目运行管理、PCS深化应用、开发态势信息化预警、QHSE监督管理平台等系统,探索人工智能在安全环保领域应用场景,用数智转型助力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
20年来,石油开发中心攻克了不同类型难动用储量的开发难点,先后突破了特超稠油、特低渗透等多项技术瓶颈,形成提高“两率”技术系列、12项难动用储量开发主导技术,打造了破解难动瓶颈、支撑中心发展的撒手锏,实现稠油采收率从“十一五”11.6%提升至“十四五”18.6%,水驱采收率从21.8%提升至22.2%。
截至目前,石油开发中心获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明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36件以及软件著作权2件,被评为胜利油田科学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其中,特超稠油油藏HDCS(水平井、高效油溶性复合降粘剂、CO2、蒸汽)强化采油技术,一举破解超稠油开采世界难题,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荣获中国石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被授予胜利油田技术品牌。
如果说直面难题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挑战不可能的信念,那么技术创新的累累硕果,则为石油开发中心注入了破局前行的底气。
“要想突破,唯有创新。科技创新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引擎和核心驱动,石油开发中心的创新就是瞄准问题导向,就像攻山头一样分类施策,推动中心低品位油藏高效开发。”该中心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邵国林说。
该中心胜凯管理区,在特超稠油井411-P35井现场,技术人员边江正对照最新测得的生产压力、注汽数据认真思索着。
“受边底水和井间汽窜因素影响,这个区块热采井周期末一直高含水,油汽比低、开发效益差,怎么解决这个难题,让这口近20年的老井也能继续发挥‘余热’呢?”他对着井口喃喃自语。
利津油区的寒风裹着砂砾不停敲打着井口,边江对着这口井的生产曲线在仔细研究。
“或许可以尝试运用三相泡沫堵调工艺,对封堵后的注汽工艺继续进行优化。”边江迅速在纸上写下想到的措施。经过前置调剖、主调剖段及封口段塞三步施工,注入各类堵剂及顶替液1268m3,排水期大幅度缩短,开发效果大为改善。如今这口“老龄井”排水期缩短至1天,含水由96%下降至71%,日油峰值上升至11.2吨,同比上周期增油150余吨,重新绽放出独有的“青春活力”,为老油田续写着新故事。
面对困境,该中心深究原因,对症下药:通过防砂、解堵、投产3个环节分别实现了裸眼循环充填防砂、物化耦合复合解堵和注采一体化快速投产3项关键技术的创新升级,同时还固化了16道关键工序的标准施工,实现了全过程油层保护。
其创新应用“钻完井一体化技术”投产47口新井,新投井峰值日产油量与同区块其他油井相比平均提高了98%,被业内专家称为陆上稠油高效开发的“药方”。
2024年12月24日凌晨4点,石油开发中心新井作战室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科研团队经过一天一夜的艰难奋战与精准论证,成功实现了1-4井的精准轨迹入层,为该地区油藏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井所在油层储层地质结构复杂,岩层薄且渗透率极低,轨迹精准控制与入层操作难度极大,犹如在地下“绣花”。1-4井的靶盒范围仅10米,且采用顺层打井的方式,视垂厚误差给轨迹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成败,每一次调整都需万分谨慎。
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凌晨,勘探开发研究院与该中心技术人员凭借着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对各项数据进行反复核算、分析与论证,对钻头位置和方向进行厘米级精度的实时监测。
从夕阳西下到晨光熹微,一次次调整钻井参数,科研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破晓时分引导钻头精准钻遇,为该井的顺利钻进打通了关键通道。
当然,技术打通的也不仅仅是一口井的关键通道,而是撬开整个难动用储量的开发之路。
在高效勘探方面,研究应用形成了薄层滩坝砂储层评价技术、盆地边缘地层-岩性油藏勘探评价技术、复杂断块油藏评价技术、浅层油藏OVT域储层预测技术、深水厚层砂砾岩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技术、中深层浊积岩地质物探一体化描述技术等多项成熟技术序列。
在工程工艺方面,经攻关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蒸汽热流场调整系列技术、敏感性稠油油藏高效防砂技术序列、边底水油藏复合堵调技术体系、长寿命注采工艺配套技术等一批支撑难动用储量高效动用和效益稳产的成熟技术体系,使石油开发中心的油气产量上得去、稳得住、走得远。
创新与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破旧立新,就是通过认知深化来带领管理破局。
对于石油开发中心来说,管理的重点在于科研理念与技术应用。其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科技理念——自主创新、高效集成、研发推广一体化,有力推进了高效勘探开发的进程。
在自主创新方面,该中心秉持“创新不是一味求新求变”的思想,根据勘探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组织油田内外有关科研单位,分析调研现有技术的问题和不足,确定攻关方向及路线,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最终通过现场实践形成新的技术。
在高效集成方面,该中心通过全面的技术调研和市场分析,在掌握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的前提下,系统评价,分析对比,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集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与该中心自主研发的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集成。
在研发推广一体化方面,该中心以现有技术体系为基础,加大调研和攻关力度,在纳米气泡驱油技术、致密油水力裂缝精细刻画技术、耐温盐析堵水技术、普通稠油冷驱热采技术等领域,积极主动地与油田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合作,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应用研究,联合攻关创新。
该中心科技办主任贾云飞表示:“我们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将创新成果真正应用到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该中心还通过政策保障来推动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以精细化管理为技术提速增添动力。
健全科研管理机构——该中心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完善“专业技术领军队伍+科技创新主体队伍+推广实施队伍”三级框架。
打造技术管理体系——该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地质工艺为核心的技术决策体系、以两化融合为支撑的技术运行体系和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技术监控体系;制订了《科研技术服务项目验收考核办法》,明确了年度科研类技术服务项目的成果形制,规范考核管理。
加大科研投入与激励——该中心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研攻关,平均每年的科研经费规模都在1000万元左右。2024年,该中心共发放油田科技进步激励92.5万元,三年来累计发放科技专项激励273万元。
“难动用储量不代表不能动用,永远难动,要摸清油藏的‘脾气’,把准油藏‘脉搏’,系统思考,创新管理,打牢油藏开发基础。”该中心经理、党委副书记徐效平说。
该中心胜发采油管理区油藏类型以低渗、特低渗为主,多为弹性开发,水驱开发储量仅占比21.5%,稳产基础薄弱。为此,这个管理区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对标要求怎么看、思想观念怎么转、推进落实怎么干”全员大讨论,汇总稳产增产措施建议67条;成立老区控递减项目组,系统梳理地质、井筒、地面、管理等方面问题,推动注采完善,提升水驱储量。
不到两个月时间,日开发注水量实现三级跳,由1437立方米提升至3300立方米,上半年老井日产油396吨,超年度剩余水平4吨。
近日,该中心两口沉寂6年的长停井104-P38井、4-P96井传来好消息,生产保障服务中心通过创新应用堵调工艺,让沉睡多年的长停井重获新生,104-P38井日油3.8吨,4-P96井复产后峰值日油7.4吨,复产成果令人欣喜。
针对稠油油藏水侵开发矛盾,该中心牢固树立“一切长停井皆可盘活、皆可创效”理念,系统剖析油藏开发规律与高含水问题根源,结合差异化水侵特征,针对性开展稠油热采深部堵调工艺技术研究,创新提出了低温固化堵剂与多元共聚物堵调技术,并集成“测+判+堵+降”综合处理技术,实现精准定点堵水与延缓边水入侵。同步优化堵剂体系配方、注入参数及段塞组合,严控堵剂质量与工艺成本,有效提升蒸汽波及效率,形成“扶停一口,增效一口”的良性开发模式。
开发提需求,工艺强支撑。经过不断探索实践,该中心先后总结形成了四项技术体系、三项工艺、一种优化为核心的“431”复合堵调技术体系,有效解决老井汽窜、扩波及难、边底水侵严重等难题,改善了开发效果。一年来,该中心累计实施26井次,开井22口,阶段累增原油2541.1吨,为该中心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们以创新为笔,以技术为墨,描绘出未来的蓝图;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坚韧的毅力,推动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2025年2月4日,大年初七。该中心技术管理室大43沙四区块主管工程师张仕佳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查看着大43沙四段生产曲线年,胜发采油管理区产量形势紧张,义北油田大43沙四区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区块的两口新井效果不尽如人意,增量的重心全来到了措施上,而老区存量由于连续几口套损井以及水淹井组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稳产的难度。
新井效果差就及时转注为其他井补充地层能量;无法挽救的套损井就尽快侧钻找回失控储量;水淹井组利用动态监测找到水淹层并进行堵调;时刻关注油井生产动态,把异常及时“扼杀在摇篮中”。
在胜安采油管理区,面对两口即将大型压裂的油井,如何保障安全高效施工,成为该管理区经理马金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主旋律”。
经过与多名专业人员的多轮次沟通交流并展开套变机理研究,马金银找到了压裂施工防止套损的诀窍:压裂时全流程把控关键节点,密切监督施工方多簇均匀布孔,优化孔眼数量,避开小断层及岩性变化段;同时优化液量和排量、减少压力激动、减少岩石剪切滑移,阶梯降排量停泵、同层井保压降低套变风险,降低套变风险,减少丢段。
马金银认为:“生产运行是一门学问,要充分利用系统思维考虑问题,深挖出现异常问题背后的症结所在,依靠多专业多技术融合促进全流程全节点提升,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像马金银一样将工作时刻放在心中的工作人员,在石油开发中心比比皆是,科研所所长张琳璞也是其中之一。
迎战低品位油藏勘探开发难题,张琳璞带领团队以技术创新破局。“东营南坡地区类似‘盆边锅底’,是别人看不上眼的‘边角料’。只要理念更新、技术创新,也可能变为丰收田。”作为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张琳璞誓要挑战勘探“空白区”。他创新运用瞬时相位、地震分频等技术,攻克油藏主控因素不明、储层描述难等瓶颈,最终形成了盆缘不整合油藏创新性评价方法。针对水平井入层精度难题,他常常在深夜、凌晨实时跟踪分析,第一时间决策部署。在多专业协同作战模式下,他通过严控地质工程一体化全流程,确保了后期开发效益最大化,为该中心上产再添新动力。
“十三五”以来,科研团队成功发现东营南坡、利津西坡两个千万吨规模储量。2024年,该中心全年上报探明储量3345万吨,勘探增储持续箭头向上,稳居油田首位。
据悉,该中心从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出发,深入推动人才强企工程,认真落实“三大目标、六大工程”,牢固树立“人才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才”理念,促使一批技术人才实现技术纵向延伸、专业横向拓展,推进三支人才队伍综合素能持续提升,助力该中心高质量发展。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觉得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别的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 电子邮件:请将“#”换为“@”)